坚定不移地,“反”相信一切“相” – 包括轮回

生命启示:死过一次才会爱,印度女子末期癌症,竟在三天内奇迹般不药而愈。视频见下。

如果有时间,最好看左边1.5小时的版本。如果没时间,那就看右边18分钟版本。

1.5小时演讲的版本
18分钟演讲的版本 (TED)

七年前,我六岁的大儿子,在跟我玩游戏,用手指比作枪,佯装射击。他跟我说,人死了后,会再以 baby 的形式回来。当时,我知道有轮回的说法,但是我并不知道,轮回是不是真实存在。所以既不敢肯定他的说法,也不敢否定他的说法。只好尴尬地说:“是吗?你是这么认为的吗?”

四年前,偶然在 Youtube 上看到 Anita Moorjani 这个演讲视频,然后开始想:是吗?这是真的吗?然后买了她的书来读。然后买了更多人的濒死体验方面的书来读;然后买了更多相关的书来读;然后在两年前,开始学习前世催眠各种相关课程;然后继续学习和了解各种灵性知识。Anita 这个演讲,是我开始探索人生和宇宙本质的导火索,从此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。

我现在是,坚定不移地,“反”相信一切“相” – 包括轮回,因为一切都是“幻”。

而那个“本”,又是不可知,不可悟,不可名。道可道,非常(恒)道。名可名,非常(恒)名。

这个探索,穷尽一万世,也不会有结束的时候。宇宙万物和人生,只是一个概率,一个可能性的显化。

正如量子力学说的量子,只是一个概率。当没有观察它时,它是一个概率的存在,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存在。换言之,它同时存在于任何地方。当一个观察者的意识界入,这千万无穷的概率之一就显化,量子,在观察者的意识中,出现在一个具体的地方。

所以,在这个“本”里,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。所谓的前世今生和来世,都是作为一个概率,存在于(不是“发生”于)当下的每一刻。其实,还有更多无穷的“前”世和“来”世的概率,都同时存在。而每一个个体意识,都只是本源意识的,像细胞一样地不断分裂而成,所以这个宇宙的千千万万,其实都是那个一。

所有人,这世那世的爱恨情仇,都只是这个一,在玩这个游戏罢了。对与这个一来说,没有任何事,是在其概率之外。如果我们的意识,可以跟本源这个一,合一,那估计就是到了佛陀耶稣的境界了,那我们就感受到,自己是那个一。

一切,都只是自己的游戏,也就不会感觉到,痛苦和烦恼了。就像一个演戏的演员,不会真正觉得那个角色的痛苦,只是演戏好玩罢了。

所以,对于没有跟本源意识合一的,这个个体意识“我”,那些前世今生,其实是非常真实的。那些痛,会让我觉得真痛。我,就是那个角色,我真真切切感受那个角色的痛。我虽然理性上知道,我不是那个角色,我其实是,演那个角色的演员。

但我的意识,没有提高到跟本源合一的振动频率,我没法感受到它。我只会感受到,作为这个角色的痛。既然我现在还没法,跳出这个角色,不得不去体验这个角色,那我就争取,把这个角色演好一点,少一点痛苦,多一点快乐吧。

这一切,都只是一个概率的显化。哪一个概率出现,决定于我的意识。就像量子出现在什么地方,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。所以我的意识,要主动选择相信,让我开心的事情。这就是吸引力法则。

人生,其实就是一场戏。既然我不得不演,那就把它演得更如我意。如何演好它,选择控制我的意识就好了。

相信好的,好的就按照这个好的意识去显化。相信坏的,坏的也按照这个坏的意识去显化。

但这个相信,不是理性和概念上的相信,是要潜意识深处,和身体每一个细胞都真正相信。

这本身也是一个大课题。我可以用催眠,或其它跟潜意识打交道的方式方法,去明白和影响潜意识,或者多看灵性书里的故事,也都会潜移默化地,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潜意识。

对于这个分离的,个体意识“我”,前世轮回是存在的。对前世的明白,也为进入潜意识,解开当世问题的症结,提供一个机会。不光前世,当世也是一个幻,也不用对它们执着。

到这里,不知是否已经成功把你绕晕了。如果不成功,我再接再厉。

Anita Moorjani 经历濒死经验后的感悟:

有两件大事对我影响至深。其一是检查结果出现变化。这事让我察觉到,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(或真实的)。我们是可以改变任何事物。

第二件事带来的冲击更大。就是我的身体,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由患癌病面对死亡,到完全康复不留任何病的痕迹!

这不只让我感到所有事物(包括癌病),都不是真实的(意识的转变可以令它消失!),亦让我感到,自己具有很大力量。现在我对生命的理解,和过去完全不同。

感觉你的意念,好强大。我相信。

对于那些,意识跟宇宙本源合一的人来说,一切都是相和虚妄,疗愈也是虚妄。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从我学量子催眠(Quantum Hypnosis Healing Technique)的体会来说,感冒,就是你的高我觉得你最近太累了,需要休息,让你感冒,强迫你休息。如果不休息,继续那么累下去,可能会导致别的更大的问题出现。不要去做累不趴的铁人,要听从身体的信号。

小孩子感冒嘛,是成长的需要。每一次感冒发烧,就长大一些。就像我们的职业生涯里,每一次困难,都是一次突破和提高。如果从来没有碰到困难,说明多半还在原地踏步。

是的。我们其实,是不需要刻意去,把愤怒转成喜。只要这个愤怒,没有给我们自身带来伤害。刻意压抑自己的愤怒,很可能带来,比愤怒本身更多对自己的伤害。当然,如果把愤怒洒向他人,接收方会有受到伤害。

这个说的非常好,“我们需要的是,和各种感觉,同频共振,接受,体会,放下”。当我们去“感觉到喜悦/愤怒的发起,再感觉到喜悦/愤怒的影响,不去控制,不去压抑,静静地,继续感觉,然后发现这个喜悦/愤怒居然消失了”。

有些更觉知的人,面对 D&G 事件,内心可能是,没有起一点涟波。当把这个角色的“我” – “中国人”看穿,内心是没有感觉受到任何伤害,确实没有任何愤怒。

比如一个人,在前世催眠中,看到自己无数的前世里,曾经是白人,黑人,黄种人,外星人,佛教徒,基督徒,穆斯林,无神论者,男人,女人,穷人,富人,好人,坏人,就自然会把自己,现在这个物理和心理特征的我,这个角色,放下很多。如果那个“我”都不存在,那是谁在感觉到被伤害呢?

但对于普通人来说,我们是认同于“我”这个角色的。感到愤怒,是很自然的。这其实也包括亲子关系,夫妻关系中的愤怒。感到愤怒,不要强迫自己不要愤怒。这个强迫要求,只会导致自己情绪的压抑。情绪的压抑,是导致人生病的很大的原因。

你只要去观察它,体会它,感觉它,接纳它(不是火上浇油,而是不要自我谴责),面对它,这个情绪就会慢慢消融。这也是年初,我们谈到的释放法的核心原理。

人不可能,没有负面情绪。如果这个负面情绪,没有导致生活的大问题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但如果长期持续,都是体验到负面情绪,身体上和心理上,最终会出问题的。

所以我们是需要,有主动解决负面情绪的想法,而不是听之任之。解决它,不是阻止它的发生,而是在它升起来后,早一点自己消融。

你过誉了。当我们沟通交流,我也觉得从这个沟通中,悟到更多东西。

wow,谢谢各位,那么深入的分享。我似乎感觉到,思想碰撞的电火花,在哧哧嚓嚓作响。太好了。

我也曾经跟【】讨论过,关于一个灵魂,在出生前安排好的人生蓝图,是否可以改变。

量子催眠的发明者 Dolores Cannon 做了四十五年催眠。在不同的阶段,有她所认识到的,什么可以疗愈,什么不可以疗愈,极限和边界在哪里。但这个边界一直在不断地,被她自己突破。

在她四年前83岁去世前,她的态度是:有些问题和障碍,是人生蓝图中设计好的。如果拿开的话,这一生就没法达到,学习和经历来此一生的目的。所以有些问题,高我/潜意识不会为你疗愈。但也有很多曾经以为,不可以被疗愈的问题,后来经过与高我谈判似的拉锯战,后来都给疗愈了。

所以她说,不要轻易放弃,要努力去要求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,那个边界在哪里。她也说,有些人虽然当时被疗愈了,但因为当事人的意识,并没有真正改变,所以那个意识上的因还在,后来那个疾病又回来了。

如果一个人,真的提升到意识跟本源合一,在那样的境界,那人生蓝图中所设计的那些障碍和问题,对于这样一个完全觉悟的人,根本就是一个太小的考验。那个人生蓝图就没有意义了,改变命运那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
我个人的做法是,如果是我认为重要的目标,我不管,我是否改变了亲人的人生蓝图(我其实也不知道,亲人的人生蓝图是什么),我都会去努力寻求解决。

当然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,我不会用任何强迫和欺骗的方式,而且起心必须是,出于对这个人的爱和帮助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如果我真改变了亲人的人生蓝图,他下一世还得重走一遍这条路,那我至少这一世,让亲人过得更好一些。下一世,如果我跟他还投生一起,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;如果我没有跟他投生一起,那他所面临的痛苦我不会感受到,(自私一点说)就跟我没关系了。在我感受到他的痛苦的时候,我不可能因为,所谓的命运和人生蓝图而放弃。

我的人生座右铭是:永不知足常乐。往前看,不知足,不放弃,保持继续追求对自己重要的目标;往后看,不管是喜悦和痛苦,我感恩,都视之为最佳的安排。每一个痛苦,都是为了下一个提升准备的跳板。

又是当头棒喝,明白了。谢谢。不过,这只是概念上的明白,因为我的意识还不到位。所以在执行层面,我做不到。看来需要奇迹课程365天每天一课的操练,才能把这个理性认识,落实到具体生活。今天收获好多!

显意识相信了,潜意识还没有相信,所以没有真相信。要改变潜意识,得花一些功夫。

转发一个朋友发的讲座。也许有些人,会对这个在Oakville的讲座有兴趣。明白自己现在的行为,思想,可能跟父母有什么样的关联;同时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行为思想,可能会如何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未来。

人生就是关系。每一个人,最重要的三个关系,就是与父母,配偶,子女的关系。

芸芸众生,那么多的欢乐和痛苦,都来自于这三个关系。如果能够有一个不同的视角,来看待跟子女的关系,也许每天的行为举止,会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