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看过几年前马云和Elon Musk的对话(被安排成为辩论,其实不是很好的模式)。
我当时是很震撼的,因为以前,一直只觉得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。
那场对话,大部分人都认为马云完全不懂技术,面对 Musk 的技术,他在打太极。
震撼我的是两个方面。我没有料到马云是个修行高人。他在那场“辩论”中的谈话,完全是在灵性层面谈未来,我觉得非常理解他在说什么。
另一方面震撼我的是,我一直认为 Musk 是灵性高人,而且多半是外星人转世,有点类似 Nikola Tesla 这样的奇人,特别是 Musk 常常说,宇宙只是一个 simulation。
但在“辩论”中,他始终用落地的技术,去对话马云飘在空中的灵性话语。就像两条平行线,好像话题相关,但完全是不同的层面,永远不会交叉。
不知道他是觉得,要忠于这个辩论的本意,是关于技术,所以完全没有用任何偏灵性的表达,去跟马云建立真正的连接。他在对话中的表现,好像一个幼儿园小孩,跟一个灵性大师在辩论。但是,Musk 在我眼里,绝对是灵性奇人,不知道他为什么在那场“辩论”中,面对马云的“太极”,没有任何灵性话语方面的一丁点的过招。
【】。。。。。。
有空的时候,就赶紧爬楼,看你们二位大神的对话。
“我们” 凡夫认知下的世界,就是不存在(无自性)。这个是佛教的基础。如果这个不理解的话,没法真正理解佛法的。
凡夫的认知里感受到的,一切都是没有存在性的,就是不存在。不可能有无自性的存在。存在必须有自性。无自性就是不存在。
如果还觉得有个“我”,“我们”,主体来去感知,那么连佛法的三法印中,无我这一条,都没有满足,怎么能说是佛陀的教法呢?可以说是其他的教学,但是佛陀可没教过,“有我”,还有“我们的感知”。
如果还有个【能】感知的主体,这个可能只是一种方便接引,还不能说是佛说的真实。佛陀教法是层层递进的,破增益为主要。不是来解释这个世界的。
存在即被感知,如果感知里的山河大地,都没有存在性,那么这个感知本身的正确性,就值得怀疑了。只有认识到认识本身出错,才能发现认识自身的bug。
我们所谓的人生中,有什么是“常以不变独立存在的呢”?(自性就是:常以不变,独立存在)
“我们感知的外界的真实世界,不是不存在,是我们不必要去 “执着”。它们 就像镜子里的影子,在镜子前面出现就有像(缘起,如来),离开就没有(缓落,如去)。你感知了才有,没感知的就没有,不必太过于追求。”
请问:
1.【我们感知】您以何种判断来看“我们”的感知是正确的?
2. 您如何来判断 “我们感知”到的【人事物】是存在的 ?
3. 您如何定义存在? 您的判断和存在的定义,是否自洽?是否经得起验证?
4. 如果“您感知了就有,没感知到就没有”,那就有过失了。如果感知道了必须就“存在”,那么现在感知了一个亿,为何没存在?不要说未来,存在即被感知,既然感知到了,一个亿必须在这了,而且所有人必须都看见了才有共识。
【】。。。。。。
如何培育慈悲之心?慈悲是可以培育出来的么?如果可以,请问 1. 如何定义”慈悲“? 2. 如何达到您所定义的“慈悲“?
虽然好像都用一个词,但是背后理解和路径,可能就是天壤之别了。
读写是培养慈悲的基础么?帮助的动机是什么?如何定义”完美“的虚构世界?谁的标准才是完美的?你怎么确定你的完美就是”完美“呢?
【】。。。。。。
曾经不明白,为什么不同的宗教信仰,都表明自己是最接近真理的。即便在同一宗教內,也有不同门派,宣示自己所属的那个门派,是最能救赎劳苦众生的。面对此境很难释怀。直到有一天,有人为我把宗教和信仰分开。
他说宗教专注于如何引领别人,而信仰关注如何提升自我。宗教喜欢用令人恐惧的信条,把信仰繁杂化。这让我终于有所明白。
看大家的讨论分享,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学习,获益良多。佛陀开悟后曾说,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乃因妄想执着,而不能证得。
说明一切众生皆具佛性,但因为在执着里生活,执着人和物,佛性无法显现,所以是要通过修行放下执着妄想。如果达到无我的境界,估计就是没有执着妄想了。
现在理解了,各门宗教里,宗委和宗支部是不可或缺的,级别分明能帮助人,最终理解无我的自由。
感觉这是不是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关系。牛顿力学谈“物质”,量子力学谈“无我”。
量子力学可能比牛顿力学更加究竟,但大部分人都还是活在这个物质世界,也没法去理解量子力学,也没法用它来指导生活。
牛顿力学虽然从本质上来说,是建立在错误认知上,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还是有帮助,衣食住行,火车汽车,火箭和宇宙飞船,都还是用牛顿力学来指导。
虽然研究很深的科学家们,在搞量子力学,在科学的最前沿,但牛顿力学还是在“科学”(佛学)的范畴内,没有被踢出门外,因为它还是对很多人,有实际的帮助和指导。
搞牛顿力学的科学家们,可能也是理解和支持量子力学,只是选择 focus on 对凡夫衣食住行有帮助的方面,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去觉悟,那更本质和究竟的,无我的量子世界。